|
 |
|
作者:釋濟群
出版社:大千出版社
初版日期:2023年05月26日
再版日期:
定價:280 元
ISBN:9789574473892
EAN : 9789574473892
叢書系列: 以戒為師叢書
/
平裝 / 216頁
|
|
|
|
|
|
|
 |
|
佛不在,戒在等於佛在
佛言:「以戒為師。」
阿難問佛:「佛在世時,我們以佛為師,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?」佛言:「以戒為師。」是時大眾寂然無聲,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。世尊復以大悲心,殷殷付囑弟子修行之要,第一重要即是「持戒」。
如何修學戒律?以往,學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來修學,甚至將戒律當作一切,只見戒律而不見佛法,使持戒修行成為一種形式,或片面而孤立的現象。事實上,戒律只是佛法修學體系的一個基礎,必須將其放在整個修學體系中去理解,才能更好地學戒、持戒。在此,我想從佛法修學的五大要素,來談談如何修學戒律。
皈依,是持戒的靈魂。
我們受戒是從皈依中獲得戒體。比如五戒、八戒、沙彌十戒,都是從三皈中得到戒體。所以在受持五戒、八戒等儀軌中都有皈依的內容,分別為五戒三皈、八戒三皈、十戒三皈。
比丘戒也不例外。僧團成立之初,僧眾曾依“三語”受戒。只要對三寶生起信心,對著僧團三稱“我某甲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,今於如來所出家,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是我所尊”,就能獲得比丘戒體。後來,因為眾生的根機、信心都
不如從前,才形成羯磨受戒的方式,通過隆重的儀軌,使受戒者納法於心。
但皈依始終是戒律的靈魂。惟有對三寶具足信心,戒律才能產生相應的效果。有多少信心,就會有多少持戒的自覺性。如果不是佛教徒,對三寶沒有信心,戒律對他們就只是一些條文而已,並無多少實際作用。
所以,我們受戒前必須對三寶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,否則就無法得到戒體。惟有深信三寶,對三寶所發的誓言才會產生效應,不然可能只是說說而已。如果有一天三寶在我們心目中失去地位,那麼,曾經對三寶所做的宣誓也就難以產生效應了。
可見,戒體完全建立在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之上,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上。所以我們皈依之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,以此堅固道心,強化戒體力量。一旦信心減弱,戒體的基石就會隨之動搖,戒律在我們心中也將失去分量。
編者的話
濟群法師早年親近過弘公弟子圓拙老法師。一九八四年自中國佛學院畢業後,得圓老關心,法師與數位同道在莆田廣化寺小南山潛心學律,時稱「五比丘」。上世紀90年代初在閩南佛學院任教期間,法師又撰寫一系列律學論文,發表於《法音》《內明》《閩院學報》等刊物,在教界影響廣泛。
其後十數年,濟群法師在教學之餘積極面向社會弘法,法音廣宣,筆耕不輟。經過多年學修及弘法實踐,對佛法修學體系的思 |
|
|
|
 |
|
濟群法師
童真入道,出家四十餘載。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、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、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。
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,隨後於閩南佛學院、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。從事教育幾十年來,對如何有效修學,有著深入的觀察、思考和實踐。由此,提出修學五大要素,創建三級課程體系,令無數學人蒙益。
1992年起,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,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,法音流布海內外。同時筆耕不輟,出版「智慧人生、修學引導、以戒為師」等叢書四百多萬字。以純正的佛法知見,剖析社會問題,釐清修學誤區,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。
|
|
|
|
 |
|
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