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|
作者:福稱
出版社:大千出版社
初版日期:2025年01月17日
再版日期:
定價:1999 元
ISBN:9789574474448
EAN : 9789574474448
叢書系列: 藏傳佛教
/
精裝 / 1504頁
|
|
|
|
|
|
|
 |
|
以辯經方式學習現觀的主要教科書
證悟必讀的重要大論
一部解釋《般若經》隱義的驚艷之作
一部精述成佛道次第的重要修心著作
徜徉吉祥大道,親炙佛法美味
◆《現觀辨析》的特色
(1)以辯經方式學習現觀的第一本教科書。
(2)以破他宗、立自宗和斷諍的方式辨別對錯。
(3)引導讀者以利根的方式趣入佛法的甚深智慧。
(4)福稱論師所著,依循以邏輯探究真理的那爛陀清淨傳承。
(5)以單元方式探討重要主題,方便讀者閱讀。
(6)全書以藏中文對讀的方式呈現。
《現觀辨析》簡介
《現觀辨析》為福稱論師所著,其沿襲那爛陀的清淨傳承,引導讀者用思辨的邏輯探究真 理。福稱論師造《現觀辨析》之前已精通所有經教,並將其融會貫通後,結合《釋量論》 的邏輯辯證,闡釋《現觀莊嚴論》的深廣內涵,將《現觀總義》中提及的諸多見解細細 加以分辨、深入剖析,引導讀者以利根的方式趣入佛法的甚深智慧,透過邏輯推理,以 智慧思惟法義,結合辯經的方式去發現真相,從而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。
◆《現觀辨析》乃以教、理之方式開演破立是廣略合宜,且凡上、中、下根研閱者,悉皆入心,因此諸多智者共同稱許於現今紛亂之時代,此乃極善之修學典籍。
◆《現觀辨析》匯集所有《現觀莊嚴論》及《明義釋》之各種重大難處,而且分為論式及辨析。初以論式方式顯明字義精華,後徹底究竟觀察與此正文相關之要義。
◆ 福稱論師的《現觀總義》與《現觀辨析》的區別:
《現觀總義》主要是宣講了現觀與般若的總體意涵;而《現觀辨析》是以破非立是的方式辨別此是他宗、此是自宗,而提到了破他宗、立自宗、斷諍三者。實際上總義與辨析的所詮並沒有差別,前者是現觀的大綱,後者是針對現觀的難點作剖析。
大約七、八年前,西藏的菩提上師曾鼓勵譯者說:「回台灣後,你應該成立一個翻譯小組。」之後,又常聽到觀世音尊者提及:「桑耶寺多年前設立了『譯師班智達洲』,專門翻譯佛法。」這是譯者成立「班智達翻譯小組」的緣起。
推廣佛法應以培育僧才為基礎,進而利益社會大眾。藏傳佛教格魯派僧伽教育,是擁有傳承與完整的五部大論之教育體系,其中的因明系統來自陳那、法稱論師。之後,西藏先賢祖師,將佛經內涵以活潑、深入的「辯經理路」方式,建立嚴整的思考模式,訓練日後廣大僧眾具備更敏銳、清晰、正確的思惟。
因此,譯者決定遵循藏傳僧伽教育 |
|
|
|
 |
|
作者簡介
尊貴的福稱尊者
福稱尊者(以下簡稱尊者),第八勝生地狗年、西元一四七八年出生於西藏潔塘。年幼時在潔塘寺住持福吉祥前受具足居士戒,賜名「福稱」:後在佛賢阿閣黎前受沙彌戒,並於桑樸寺初學教法。
西元一四九三年,十六歲,來到藏區,正式入格?教法之門,以十二年之期依止大善知識妙音有義足前,廣學五大部論、道次第、密法等。西元一四九七年,二十歲,在至尊寶賢前受比丘戒,並於阿閣黎達瑪西、慧賢、具德光法主、及善慧稱等座前究竟聞思修一切佛法:後在潔塘寺等與諸大德巡迴共學,復於桑樸寺等執持噶當派教規的六大寺院中巡迴共學。據云,尊者在潔塘寺大阿閣黎俱喜幢足前聽受一次《戒經根本釋·花鬘傳承》即無餘了知:對此,尊者自述云:「大阿閣黎俱喜幢廣博通曉戒法,我亦以宿世甚深習氣,無諸劬勞即知教法根本戒律,並於說戒得無所畏怯之勇力。」其間,也以六個月餘遍學《道炬論》俱釋等許多修心法類,善巧修心。
後復返回藏區,在大法苑吉祥哲蚌寺依大成就者功德海,廣受諸續部之灌頂、開許及聽聞生起次第、圓滿次第等無邊教授;特別閉關近修本尊,得諸清淨現,甚為殊妙。
西元一五O八年,三十一歲,住於上密院,彼時上密院啟建才過三十一載。尊者依止於上密院第三任住持具法慧足前,並在第十二代甘登墀巴等前聞受那若六法等無邊甚深教授、灌頂及口傳。西元一五一一年,在上密院僧眾結夏時,住持具法慧示現病相,尊者悉予如理承事,後在囑咐尊者需執持守護此一密院而入滅。三十四歲,尊者即登上密院堪布法座,成為上密院第四任住持。西元一五一三年,尊者授吉祥密集金剛之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,並嚴訂僧伽教規,直至西元一五二四年,在此十四年間竭力守護教規與法規,從此上密院及下密院才被等視敬事。
而後,一切種智海僧海大師指示尊者需回哲蚌寺洛薩林學院傳授教法,遂於西元一五二四年,從上密院返回哲蚌寺。西元一五二五年,四十八歲,造《般若總義》,後來即成為哲蚌寺洛薩林學院與甘登寺夏則學院眾之學習教本。西元一五二八年,五十一歲,造《中觀總義》,彼時者為夏則學院第十一任及洛薩林學院第十二任住持。西元一五二九年,五十二歲,造《噶當教法史·意之端嚴》。西元一五三?年,五十三歲,造《戒律總義·教理日》。西元一五三一年,五十四歲,造《中觀探討》。西元一五三三年,五十六歲,造《俱舍總義·善顯所知》。西元一五三四年,五十七歲,造《釋量論釋難善顯密意》,直至西元一五三五年 |
|
|
|
 |
|
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