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|
作者:王建元
出版社:書林出版
初版日期:2025年07月18日
再版日期:
定價:400 元
ISBN:9786267605226
EAN : 9786267605226
叢書系列: 文學觀點
/
平裝 / 320頁
|
|
|
|
|
|
|
 |
|
本書以獨特的驚鴻照影論述模式,探究晚近西方哲學與中國傳統詩學在各層次上的交疊與互映,尤其是將德勒茲(Gilles Deleuze)所提出的事件生發論,折射進言意說的語境之中。全書以文字美學為基礎,並選用與植物相關的漢字為例,進而引入西方的生物符號學(biosemiotics),以闡明言與意的運作如何往返於現實(actual)與虛擬(virtual)的框架,進而揭示在詩作與繪畫中,兩者若能依存「和之以天倪」的理念,則可將傳統上「言」與「意」截然二分的做法作出修正。
作者進一步闡述,寄寓於五行之木的漢字,在造字組合上呈現出既歸納又推演的循環演化,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,當能指(signifier)與所指(signified)進入某種非線性循環,即與西方哲學概念形成深度對話。例如,司空圖「風雲變態,花草精神」的詩意,與德勒茲根莖式思維所強調的非線性生成,構成互文性的呼應;「夜靜春山空」的「靜」與「空」,以明暗對照法(chiaroscuro),擴延到陰陽大地生境(milieu)般揭示詩句與自然場域的互滲關係;而「春風又綠江南岸」的「綠」不僅呼應德勒茲「樹在綠」並「反虛入渾」,切入生態的生成流程,體現「素處以默,妙機其微」的大塊密移之理。換言之,言意本身就是事件生發,具有轉化與生成的動能,正如《易經》所言:「知幾其神乎」。
本書論證新穎細膩,哲理深邃,適合對西方哲學、中國詩學、語言學,以及跨文化研究等領域有興趣的讀者。
本書特色
一、 跨文化哲學對話:將德勒茲的生成哲學與中國古典詩學進行創意的交融,提出新型態的「言意生發論」。
二、 結合文字美學與生物符號學:從漢字植物意象出發,延伸到語言的自然生成,架構出語言即生命的符號過程。
三、 以詩畫為哲學事件的觸媒:將古詩中的詞句視為感官-思想的事件場,彰顯詩性生成的微妙律動與生態節奏。
|
|
|
|
 |
|
王建元,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,曾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、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、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、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,以及香港樹仁大學英文系。在香港中文大學期間,他創立了現代語言及文化系、跨文化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及文化管理文學碩士課程。
學術研究涵蓋英美文學、中外文化文學理論、與科幻小說等領域。他的主要著作包括《現代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》、《文化後人類》,以及英文專著 World Weavers: Globalization, Science Fiction, and the Cybernetic Revolution、Science Fiction and the Prediction of the Future: Essays on Foresight and Fallacy、Technovisuality: Cultural Re-Enchant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Technology,Deleuze and the Humanities: East and West,論文發表於多種國際學術期刊。近二十年來專注於研究德勒茲哲學與中國文學文化的交匯與對話。
|
|
|
|
 |
|
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