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|
作者:游博清
出版社: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
初版日期:2017年11月10日
再版日期:
定價:300 元
ISBN:9789860537567
EAN : 9789860537567
叢書系列: 臺灣文學叢書
/
平裝 / 208頁
狀態:缺書
|
|
|
|
|
|
 |
|
臺中中區三民路與臺灣大道一段路口的臺中人老朋友──第二市場,起源於日治時期,當時稱為新富町市場。走一遭第二市場,味蕾記憶登時甦醒,人心被熱情包圍,耳邊響起親和力十足的叫賣,置身於此絕不孤單。《市街之味》一書,讓我們看見日治初期落實衛生的概念於城市規劃中,與民息息相關的第二市場如何體現「衛生第一」的觀念。紅磚、角樓、六條通的設計,透露出第二市場獨具魅力的建築風格及暗藏巧妙玄機的空間配置。與晨起的脈動同步,第二市場牽繫住商業消費與日常生活的緊密互動,而百年飄香的它更曾是和食臺食共和國。光復之後,國、臺語交雜增添熱鬧了第二市場的家鄉味。直至今日,第二市場的古早味依舊四溢,成為一種呼吸,亦是庶民尋味的好去處。
市長序 儲備臺中的人文精神
局長序 「百年城」的五道歷史光芒
前 言 市場文化的「活化石」
第一章 衛生第一的新富町市場--第二市場與日治時期公共衛生
現代化的最生猛案例─菜市場
令人蹙眉的衛生觀念
一齊高喊「衛生第一」!
為了抗熱而比日本先進的第二市場
第二章 紅磚、角樓、六條通的魅力──第二市場空間配置與建築風格
菜市場建築也可以是一件藝術品
如何蓋出美麗又不怕髒的菜市場
第二市場的管理祕方──「Y」字形
第三章 一日之計在於晨的脈動──第二市場的商業機能
四通八達的生鮮王國
想買魚就去第二市場
餐桌上的攤商聯誼會
買完菜,來喝杯咖啡吧!
第四章 和食、臺食都好食──從第二市場看日治時期飲食文化
開始吃肉的明治日本人
在臺灣也能吃到和風味
在第二市場吃刺身和壽喜燒
臺灣胃不能沒有臺灣菜
臺灣料理店的食材庫-第二市場周邊的餐廳史
第五章 國、臺語都嘛通的菜市場──1949年後的第二市場
日語沉寂,國語鬧熱
一把令人痛心的大火
不需要傳統市場了嗎?
第六章 在城市中奮勇逆流的草根市場──工商業社會下的第二市場
臺中火車站前的百貨大進擊
中區老街廓靜寂無聲了……
何時重回新富榮景:1990年代的改建爭議
第七章 菜市場的現代庶民學──第二市場現況
他山之石:去看築地市場的過去與現在
第二市場的一天與每天
依舊臥虎藏龍的第二市場
附 錄 第二市場大事紀
參考書目
儲備臺中的人文精神/林佳龍
近年來,做為宜居城市臺中市吸引各地的民眾陸續移入,人口大幅成長,躍居全臺第二大城,同時民眾對生活品質的訴求相對提高,人文精神也隨之抬頭。政府應如何規劃城市願景,以符合市民期待,這一步極為重要。 |
|
|
|
 |
|
游博清
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,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,研究興趣之一為臺中發展史與文化交流史。在研究的過程中,體認到第二市場是一項極佳的素材,深刻反映庶民生活與文化,包含公共衛生、建築風格、商業消費、飲食文化等議題,皆值得繼續深入挖掘和探討。
|
|
|
|
 |
|
 |
|
|
|